大开放之后,用户下沉,问答范畴从人文科技扩大到感情,街市气重了,常识味淡了。有人抖机警,有人讲故事,知乎也在这样一种一直的自我“背离”中成长。十年里的前五年,知乎始终不紧不慢,想做自己想守住中心用户。十年里的后五年,商业化提速,融资也瓜熟蒂落,知乎混进了互联网最奢华的友人圈,而后盼望自己从独角兽变成巨兽。
知乎为什么会这样?在开创人周源身上,能找到一个取巧的“答案”。有人说理科男信仰“看到而相信”,总愿望通过技巧为世界做奉献。而文科男则“由于信任而看到”,致力于用文字、用思维去改革世界。当程序员、记者,文理标签都贴在周源一个人身上的时候,知乎也在成为和周源一样的抵触体。
曾经的矛头变得含混,现在的印象变得庞杂,新板块与以往知乎的重要形象有反差,毕竟是推翻本人,还是模拟别人?是一路向北,仍是找不到北?不论知乎尝试什么样的跨界与出圈,似乎都不答复如何让用户、内容、贸易连续构成良性轮回的问题。
“2011-2020是怎么的十年?”知乎给出了“向上”的答案。
近日,知乎结合多家媒体独特宣布了一支2011-2020大事记短片《向上的答案》。通过清点知乎上时势、科技、航天、体育、娱乐等不同领域的年度热点探讨,多元化浮现从前十年间中国乃至世界的变更、用户情感舆图和价值观变迁。
上线十年,知乎给出“向上的谜底”寄意越难越燃、相伴成长。若以启发心智、摸索未知之名考问知乎,它将不得不面对沉溺的困境,把“向下的问题”抛给自己。
知乎不是乌托邦,也不是幻想国。知乎想用直播、圈子、网文、视频去解脱曲高跟寡,可用这些新板块拼凑出来的知乎,到底又是谁呢?从一个小众的精英社区,四肖期期准+四,到民众的喧闹广场,与知乎商业化齐头并进的,是知乎会赚钱之后的争议。这些争议让老用户不适、新用户迷茫。
看起来,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。早在短片上线前,知乎官微就发布了一条带有#知乎十周年特殊企划#要害词的微博,不少人才惊闻“知乎本来十年了”。随之而来则是更大的怀疑:十年之前,没人认识知乎,而十年之后,意识知乎居然越来越难了。从那个邀请注册制的高端问答内容平台,发展到当初很难用标签去定义的宏大社区,知乎变得面目全非。
(责编:赵安妮(实习生)、李栋)知乎想做小而美,但并不动摇。刚开始的知乎,数字化扶贫新渠道:大别山下的“白领”和“福尔摩斯”,邀请制之下门槛极高,李开复、徐小同等大佬入驻,垂直领域专业人士层出不穷,精英的标签显明。后来的知乎,广开大门,门槛下降后开端“变异”,跟着用户数目多少何级增加,知乎成了“筐”,啥都能装。